消防压力传感器在技术现状及与发达国家的主要差距

传感器网CGQ.BZ · 2016-09-14 11:07:12 · 947次浏览

尽管我国航空、航天工业部门早在20世纪50年代末期就开始研究应用应变式负荷传感器,但 并未向民用发展。就全国而言,负荷传感器的研制与生产起步较晚,60年代只有几个厂家生产普通精度等级的应变式测力传感器。结构单一,只有圆柱、圆环两种 结构,基本不进行电路补偿与调整,有的产品甚至用外部平衡箱调整零点。80年代初,全国有20余个企业用资一亿元人民币,用汇1300万美元,从美、日等 国引进应变式负荷传感器制造技术与工艺装备,进行学习、消化、吸收。

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,各行业对电子衡器的需求不断增加,极大的促进了称重传感器技术的发展。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,是我国称重传感器技术稳步发展,品 种和规格迅速增加,产品质量不断提高的十年。不少厂家都改进或增加工艺装备、检测仪表,购置智能温度补偿装置和灵敏度温度补偿设备,实现了规模化生产。经 过仿制和试生产后,开始多品种小批量生产,推向市场后,取得相当可观的效益。当时人们对此产品的总结是:多品种、小批量、低成本、高收益、投资少、见效 快。引起不少行业的个人和企业的关注,纷纷进入此行业,生产厂家从70年代的20多个迅速增加到100多个,年产量与日本相当,达到100多万只。 

尽管称重传感器是国家强制管理的法制计量器具,应当比较难进入此行业,但由于种种原因导至一些企业和个人很容易进入,造成市场拥挤,加剧了市场竞争。终于在 90年代中期爆发了价格大战,谁的价格低,谁就是大赢家,而且逐年升级越演越烈,已经到了走火入魔的程度。 价格大战的恶果是技术进步缓慢,工艺水平下降,质量问题严重,管理监督失控。最初的受害者是广大用户,最终的受害者是企业自己,是整个称重传感器行业。90年代中期称重传感器生产企业增加到160多个,年产量200多万只。除满足国内市场需求外,十余个企业开始小批量出口,呈现出较好的发展势头

文章推荐: